有機竹筍栽培 91.10.7.(一) 竹筍皆以農曆節氣「白露」至雙十節前後,產量漸減時,開始留 新筍母,以待次年三月發新筍,但必需等新竹母完全成熟(竹尾下垂 )後,才將老竹母砍掉(大約在十一月至十二月間),否則影響新竹 母的養分供應,舊竹母砍掉後,以人工或小怪手將竹頭掘起(元月份 ),以阻止養分回流,也方便竹叢的整理。 竹筍的採收期長達半年,營養元素不斷消耗,因此,除了基肥外 ,生育期中必需定期施肥,以補充養分,才能確保竹筍的產量及品質 。 竹筍需高氮低磷鉀肥料,因此,堆肥最好自己調配,其成份品質 比較容易掌控,以利莖芽快速膨脹生長,發出幼嫩細緻的筍體。在元 月份施基肥,首先需把泥土整個挖出,使基部露出(俗稱開竹子), 將竹葉全部掃進去,然後將蔗渣豬糞+果菜+米糠+活性炭+有益微 生物等混合發酵而成的堆肥施下,每分地約施用六十包左右。 追肥則採穴施或在周圍開溝作環狀施肥方法,將根部土壤翻開約 十五公分深(每次更換施肥位置),先灌水後施肥然後覆土。自行製 作黑糖酵素液作不定期的整株噴灑或灌土,有促進竹筍發根和生長的 作用 每月七月以後竹筍進入半衰期,此時更需補充綜合微生物發酵液 ,每隔七至十七天噴施一次,由於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活化土壤,補給 微量元素,使竹筍能持續茁壯生長。 栽培竹筍之土壤宜選擇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或壤 土,pH 值維持在六點五至七點零之間,如此條件下,有利竹子健全 生長,才能長出幼嫩晰白、頭大亮麗、高品質的竹筍。為要避免竹筍 出土變青變苦,在其生長過程中,必需定期作培土,主要是讓竹筍的 芽體因覆土不能行光合作用,而使肉質較細緻白嫩。 培土工作一般在國曆二月間,配合施肥同時進行,分小培土及大 培土,小培土是將泥土薄薄覆蓋於堆肥土上,大培土則在小培土後行 之,給予竹筍增殖所須良好環境。 尤其是在旱季,適當的供給水份,使礦物元素溶解於水中被根群 吸收,濕潤的土壤有助於微生物之活動,幫助竹筍的生長。通常在施 肥後即灌水一次,以後視實際情形每一至二週灌一次。在八至九月颱 風季節,雨水較多時,宜注意排水,以免竹筍經長時間浸泡後,根群 受損而腐爛(呈臭水味)影響品質。 平時使用糖醋液加幾丁酸、海草精、胺基酸、活性炭等混合稀釋 五十至兩百倍液灌土,以促進有益微生物繁殖,增加竹體之抗病力, 在酸性土壤容易發生(瘋欉)宜施用石灰資材如蚵殼粉、苦土石灰、 碳酸鈣、炭化稻殼、活性炭等,以調整土壤 pH 值,並配合微生物堆 肥之施用,以抑制病害之發生。 病蟲害根本防治之道,在竹園宜採疏植(每分地種植四十至五十 株左右),使日照充足,通風良好,以利光合作用進行,進而強化竹 勢,減少病蟲害之發生。此外,清園工作非常重要,定期割除側枝、 枯枝,掃除落葉、雜草等,以減少病蟲害之傳染媒介。 為確保竹筍的鮮嫩品質,一般筍農都選在清晨四點左右採收,頭 帶探照燈巡視筍欉,如發現土堆上有類似拾元硬幣之濕潤水漬,即為 可割筍,隨即割取之,或在前一至二天巡視筍園時,發現覆土均製成 十字型者,先用竹葉插上作記號,以備明後天掘割。 竹筍割取的方法,首先順著竹筍牛角彎處將覆土挖開,再以割筍 專用刀從地下莖處割取,採割的位置很重要,太深影響莖芽的再生繁 殖,太淺了又影響產量,個中的要領,還真的需要一點智慧,又為防 止竹筍在採收後組織老化,影響品質,可在竹筍基部浸泡在水中,以 保持濕潤或在切口處塗抹鹽巴,以減緩老化速率。